滁州前线

      公元(1172)春,32岁的辛弃疾,由都城临安(杭州)掌管粮食积储及京官禄米供应等事务机构的重要僚属———司农寺主簿,调任至饱受战争灾祸的淮南前线重镇滁州为知州,到淳熙元年(1174)春,辛弃疾离开滁州,任江东(南京)安抚司参议官。濒临淮水前线的滁州,既缺乏安全保障,多次遭受战争的破坏。从乾道四年(1168)以来,又连续遭到水旱灾荒。到处是人烟冷落,一片荒凉萧条。辛弃疾由京城调到滁州这样的地方,有人以为他受了委屈。他自己却认为这正是独当一面,实施其政治抱负的一个好机会。

 “隆兴和议”虽然是宋金所有和议中屈辱最轻的和议,但毕竟是不平等和议,锐意恢复的宋孝宗决心通过武力以雪国耻。主张抗金的大臣张浚已于和议前去世,宋孝宗转而依靠指挥“采石之战”的虞允文。乾道五年(1169)将虞允文升任右相兼枢密使。宋孝宗决定采取分别从江淮、四川东西两路攻金的策略,因而乾道八年(1172)九月,虞允文以少保、武安军节度使任四川宣抚使,封雍国公。此前一年,宋孝宗还将三衙之一的待卫马军司移屯建康(南京),以建康作为宋军东路的前进基地。

  在这样的背景下,辛弃疾来到滁州任上。

  到任以后,他立即以勇往直前,果决明快的作风,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积极措施。首先,是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负担,让人们有吃有穿。百姓历年积欠的租赋共钱五千八百贯,他请求朝廷给予全数豁免。还减免了商贩业税额十分之七。其次,是招抚流亡,安定民生。对逃荒流亡的居民,租给土地、贷给钱粮,修建房屋;分给流民土地、农具、牧畜、种粮,鼓励他们在滁州安家落户,平时农耕,农闲之时则编练民兵,练兵习武;很快,滁州的人口逐渐增加,生活恢复了。第三,恢复城市的商业建设。辛弃疾组织民工烧造砖瓦,砍伐木材,雇用工匠,在乱草纵横的街道上,建筑起商铺、客店、酒馆,以便行旅。恢复了交易市场,取名繁雄馆。第四,建造了一座寓义深刻的奠枕楼。这一年恰值夏麦丰收,短短的半年之内,滁州过去荒陋的面貌大为改观。他选择城西一块佳地修建了一座高楼,取名为“奠枕楼”,为居民登临游览的场所。

  奠枕楼,取天下太平,安居高卧,登楼览胜,与民同乐之意。更深一层,是为激发民众振奋精神,鼓动军民积极抗金的斗志。奠枕楼初建成,有不少名士和朋友作文赋诗,友人周信道来滁州相会并与崔敦礼各作一篇《滁州奠枕楼记》略记其始未。辛弃疾这首《声声慢·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·和李清宇韵》,就是写下了他登楼时的兴奋和感慨的心情。滁州发生了巨大变化,物阜民康,证明了辛弃疾初任地方官的才能,也为实现主战派的战略意图,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只待具体的实施时间。辛弃疾还有一首《西江月·为范南伯寿》也是写于这一时间。

 

地址:济南市高新区临港街道办事处四风闸村南 电话:0531-88731311 邮编:250107 开放时间:AM9:00-FM5:00

欢迎您第22023位来客 版权所有:辛弃疾纪念馆 Copyright:2011 技术支持:畅维网络